当前位置:中安食讯网 > 总站 > 打假保优

“90後”职业打假人趋活跃

发布时间2013-04-20 10:37:28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大公报

每逢“3.15”国际 消费者权益日,在内地日趋活跃的职业打假人均成为焦点,特别是不少“90後”年轻人涌入该行业更是备受争议。记者采访了广州工商部门及市民,双方对职业打假人看法迥异。官方直斥这些人为了私利而“知假买假”,但市民普遍支持放开手打假,净化市场环境。

“我们曾为假冒伪劣产品付出过代价,现在所做的是为了让其他人避免遇到同样的损失。”潮州籍的吕友朋,虽然今年仅25岁,但从事职业打假工作已有5年之久。他向本报记者透露,与他相仿的很多“80後”、“90後”正不断涌入职业打假这一行业,仅广州目前从事职业打假的便超过200人。

食品安全质量难打假

近年来内地食品和药品安全“风声鹤唳”,较多打假人员都把目光聚焦於这一块,譬如食药品包装和标签不合格、保健药品缺少生产许可证等。但吕友朋也坦言,虽然每年有近千件食品打假,但涉及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却甚少,“食品质量的检测需要专业知识和仪器,我们这类人很少能玩得转。”

吕友朋说,职业打假这份钱并不容易赚,要求每位职业打假人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相关条款烂熟於心。不过,职业打假人的利润异常丰厚,部分打假“老油条”月收入可达十馀万,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入行。

工商局称挤占消费投诉

广州市工商局和市消委会发布《2012年度消费者报告》有关职业打假人的阐述也印证了吕友朋的说法。调查报告指出,近两年职业打假人数量迅速增长,并以此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组织”从事职业打假活动。以往曾经比较活跃的职业打假人已转至幕後操作,很多新入行的“80後”、“90後”开始活跃,他们各有侧重和分工,频繁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诉举报。

对於“集团组织”式的打假行为,广州市工商局法规处负责人认为,职业打假浪费行政资源,天河石牌等3个基层工商所的时间精力,有70%耗费在职业打假人身上,挤占了真正的消费投诉,职业打假只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不是真正为了食品安全。

但一项最新调查表明,近9成市民支持职业打假人放手打假。“不管是普通消费者的抗争维权,还是热心举报人进行职业打假,并以此谋生,我们都会予以支持,净化市场环境,需要全社会参与。”有律师指出,目前并无相关法律禁止职业维权,所以“职业打假”行为构不成违法和犯罪,职业打假人在获得自身收入的同时,也让民众间接受益。

责任编辑:夏彤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