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的“种业航母”

发布时间2014-03-10 15:32:12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人民网

隆平高科岳阳基地直升机赶粉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科学家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随着我国种业的市场化改革,脱胎于湖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隆平高科,规模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在,隆平高科将目标聚焦于构建自主研发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他们认为这是寻求发展与突破的唯一途径。

文・本报记者 俞慧友

1999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问世。第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 我国种业迎来了第一次市场化的改革。脱胎于湖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隆平高科,规模得到了飞速发展。到2004年前后,其杂交水稻的市场份额,已由最初的不足1%,激增至30%以上。销售收入大幅提高。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微薄的利润:一则,截至2004年,公司的技术成果,完全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股东科研单位;二则,市场上企业所售的种子品种,几乎都源自科研单位,严重的同质化,导致企业缺乏品种定价权。两者直接造成了公司效益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构建自主研发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成为了隆平高科寻求发展与突破的唯一途径。

逆境投资科研 打造研发体系三级平台

现任董事会秘书陈志新回忆,2009年以前,我国种业市场普遍缺乏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品种,原有品种库存量高,市场供远大于求。绝大部分的种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科班”出身的隆平高科,也仅是“不亏”。大资金投科研,对公司而言,也十分困难。

2006年,完成股改的隆平高科,在经历了两年自主研发探索后,果断加大科研投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重点推进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加速集团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集聚,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研发体系。目前,隆平高科已初步建成以市场与产业为导向,覆盖生物技术(包括分子辅助技术)、传统育种技术及测试平台的较为完善的三级平台研发体系,拥有11个区域育种站,4500亩实验基地,覆盖全国各主要生态区域的200多个生态测试点。

传统育种技术,自主研发品种的根本。公司根据自身目标市场及作物种类,建立了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等7家传统育种技术研发主体。

为满足研发工作的需要,公司建成了规模较大、配套完善的研发基地及生态测试网络,在国内外建有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种业试验基地约4500亩,年测试水稻品种100余个、玉米品种400余个。

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仅靠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显然无法满足其大规模育种的需求。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但其在种业研究上的应用,仍较为落后。为抢占育种领域的科技制高点,公司加大了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现已建成涵盖优异性状基因定位等生物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分子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研究和有关生物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攻关的三大类生物技术平台。运用生物技术,隆平高科加速了种质资源的创造、提纯和品种高通量配组的速度。一方面,为育种家提供分子辅助选择服务,帮助基于“经验”的传统育种,逐步提升到“按设计、有目标”的现代化精确育种,使作物品种的改良与选育“更快、更好、更准”。 另一方面,公司运用生物技术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品种真实性鉴定、种子纯度检测等种子质量控制的概率。

紧盯种业巨头 “作坊式育种”升级“工厂化”

隆平高科的自主研发体系,将创新贯穿于企业实施“商业化育种”、育繁推一体化的每个层面。

谈到体系最大的优势,陈志新认为是育种模式的改变。他解释,科研单位主要采用“课题组育种”模式,每个育种家及其团队组成的课题组,要完成整个育种过程的所有程序。尽管育种家丰富的经验,能有效提高品种配组成功的概率,但由于种质资源不广,团队内缺少分工协作,团队间不能资源共享,使得年可完成品种的配组基数较小,不可避免地制约了最终能成功推广品种的绝对数。

隆平高科紧盯国际种业巨头先进的商业化“分段育种”模式,将育种程序拆分,采用分段研究,再分工协作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育种配组的效率。即便配组成功的概率没有提高,基于其大数据配组的基数,最终获得能成功推广品种的绝对数仍要高出“课题组育种”很多倍。这种方式,使得原本不可预知的事件,变成了可预知的事件。现在,隆平高科年配组量已达数万以上,尽管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种“工厂化”育种流程管理的应用,与我国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小团队研发模式相比,优势极为明显。

其次,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也是公司自主研发体系的一大优势。近几年,隆平高科加大了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单双倍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力度。目前,公司生物技术平台不仅成为传统育种技术的有力支撑,也使传统育种技术平台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2013年,隆平高科联合神农大丰等12家企业,斥资3亿元,新筹建了“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推动生物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我国杂交水稻常规育种技术领域,有效支撑、服务我国水稻种业企业。

公司积极实施产业升级措施,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制种模式基础上,率先在湖南绥宁、江苏盐城等地积极探索大户承包、制种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新的组织模式,推进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四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质量管控水平不断提高,杂交水稻主导品种的发芽率稳定在90%以上。

布局种业战略 积极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2000年,我国种业的全面市场化,带来了跨国种子企业的强势进入。本就竞争激烈的种业市场,愈发“不太平”。为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推进自主研发体系的建设, 2008年以来,公司科研经费投入以20%以上的年均比率持续增长。2012年,其种业研发投入占到了种业销售收入的6.5%。同年,公司投资1亿元设立了“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以不断增强和提升企业亟须加强的生物育种等多种育种手段的能力建设。

近年来,隆平高科确定了“聚集种业,逐步淡出延伸产业”的战略,围绕杂交水稻等核心种子产业,构建“多品牌、多主体、宽渠道”产业布局,开始实施“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的目标。

陈志新介绍,种业品种研发具有特殊的“地域”性。要抢占国际化市场,就需要实现种业研究的“当地本土化”,以避免品种“水土不服”。隆平高科在印尼、菲律宾等国设立了控股子公司,开展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试验、示范和试制种工作。其在巴西、印尼、东帝汶等国家开展的杂交水稻种植示范,也均获得了成功。2012年,公司种子出口较2011年增长30%,其中杂交水稻品种“LP331”在巴基斯坦市场的销售,较上年增长了350%。

2009年以后,隆平高科逐步增大了其自主研发品种在其品种结构中的比例,其产品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目前,公司杂交水稻年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其中自主研发品种占到80%;杂交玉米年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自主研发品种占到95%。2010年至2012年,公司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在市场低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49%、32.72%、18.82%。国内杂交水稻种子年推广量持续稳定在3000万公斤至4000万公斤,约占国内杂交水稻市场份额近20%。公司近年重点培育的杂交玉米种子产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也进入了国内同行业前10位。公司依靠自主创新的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已占到了总销售收入的80%。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