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理论践行与中国“三农”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4-03-18 10:03:54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图片来源:昵图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业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目标任务。要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就须有切合实际的科学创新理论指导和系统配套的操作方法。

(一)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越来越成为“四化”发展的短板,“三农”发展越来越走入不可持续的困境。

(二)尽管中央一贯强调“农业是重中之重”,然而由于缺乏针对“三农”复杂难题采取高瞻远瞩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系统配套的创新举措,以致“三农”中一直存在的固有矛盾、难点问题和潜在危机,呈现突出加剧趋势。诸如:人口增加耕地趋少问题,水资源短缺农用水趋减问题,粮食自给率趋降问题,传统耗粮型养殖饲用粮占到年粮食总产量四成,人畜争粮矛盾扩大问题;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化肥施用过量,土壤退化污染问题;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问题;个体分散的小农生产难以配置较大型科技设备问题;农业主要生产初级产品产值低,农民收入少问题;农村人才外流,许多地方出现弃耕地空心村或只剩“3860部队”(38岁女人,60岁以上的老人)问题;农村建设底子薄发展慢,城乡差距加大问题;市场优质婴幼儿乳品短缺、牛羊肉价格攀升及食品安全问题;牧区冬春优良草场开垦破坏殆尽,牲畜冬春缺草导致草原牧业衰退、牧民生活困难等等。而要彻底解决这些由纵横十大因素形成的复杂全面因果互动交错叠加的问题,不是仅靠某几项技术或局部治标措施能办到的,更非不顾国情照搬外国套路能办到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句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看还可以加句话:“四化成不成,关键在‘三农’。”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综合破解这些老大难问题,小康和四化就不能全面实现。

(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正是从国情和实现四化、小康出发,对“三农”发展提出科学构想。要点是:1.农业发展方向:首先要抓粮食,但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2.农业生产结构:要大力种草,发展畜牧业增加肉食,保持水土。西北不少地方要下决心种草发展畜牧业。要制定草原法规,保护草原,使牧区牧民收入恢复到比农区牧民收入高的水平。3.农业生产体制改革有两个飞跃: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二是随着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规模经营的集体经济。4.农业可做的文章很多,还需要破题。

(四)也正是从国情和实现四化、小康出发,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后的二十多年里,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发展从总体战略、重要技术工程、系统科学管理、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综合破解上述种种难题的道路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同上百位农业和科技界的专家、学者广泛探讨创新问题,取得巨大成果与经验。钱学森大农业创新理论与实践经验是同邓小平大农业发展战略构想一脉相承的,是具体落实邓小平构想、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蓝图和实施纲领。

(五)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业部工作时,同钱老建立了探索农牧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学术交往。在连续二十年的时间里,曾三次面谈,相互通信各四十多封。在我主持开展的十多省区草地农牧业综合发展现代化试点中,得到钱老的关注和指导。当时在试点中,为解决生产和管理两大体系中存在的技术、经营、管理、结构、体制的老大难问题,采取了围绕一个目标、实行三个三结合方针和五项改革措施的运作方式。即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牧业经济为目标,实行种植、养殖、加工,生产、科研、培训,农(牧)、工、商三个三结合,在体制、技术、经营、流通、管理层面实行五项改革措施,建立了以家庭农牧场为基础、企业为龙头的农牧工商一体化新经济联合体。试点项目通过综合化解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大都取得体制创新、技术配套、经营有序、管理科学、三大效益显著、农牧民致富、项目区繁荣的成果,得到群众和有关省区党政领导的称赞。项目总结的草产业基本理论和系统工程模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为第一完成人)。得到钱老的肯定。我也由此得到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突出贡献证书和特殊津贴。下面我从实践体会,概述钱老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特色及对破解当前“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难题的功能。

(六)钱学森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总体战略思想是:开展第六次产业革命(即以生物技术革命为主体,包括信息等一切先进技术和系统管理科学的创新应用),建立农业型知识密集五大产业(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海产业),产业结构实行种植、养殖、加工、商贸连锁一体化,生产体制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统一联体经营,由此带动当地各行各业发展繁荣,逐步形成新兴小城镇,达到消灭三大差别。

我把钱学森提出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理解为高度综合的、技术配套的、能量循环的、科学管理的、生态优化的、体制创新的、多层次、高效益的产业巨系统。

(钱学森重点论著见:1984年12月在中国农科院第二次学术大会报告,1992年11月给时任副总理田纪云的信,2000年3月给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的信,1990年9月关于利用生物技术大力发展饲料生产的信等。)

(七)钱学森大农业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当前破解“三农”发展种种难题,实现农村小康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的城镇化之功能和意义:

第一,五大产业建立在全面利用耕地、林地、草地、沙地、海洋国土之上,这从根本上破解了我国人多地少的难题,把农业发展眼界从18亿亩放大到一百多亿亩,展示了广阔前景。

第二,五大产业都运用生物配套先进技术最大化地把太阳光能通过大地光合作用转化为绿色农产品和其他草木植物,再通过养殖业转化为畜产品,再通过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市场销售的国民消费商品,这种连锁生产方式,按照一、二、三产业1:2:2的增值效应,可使初级农产品产值增加五倍以上。就从根本上破解了一直以来农业只生产初级产品、成本高产值低的问题,实现了邓小平构想的靠多种经营使农业产值增长翻番。

第三,五大产业在种、养、工、贸各环节中,应用先进生物配套技术和系统科学管理方法,把各个环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转化为可用的新产品,达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转化(如秸秆变优质饲料,畜禽粪便制沼气兼有机肥,下脚料变生物化工产品等)。加上发展生物特效肥料(如生物复合硒肥、生物基因激发剂那氏778等)、生物育种(超级稻等)、转基因(抗虫棉等)、质检信息、节水灌溉、旱作技术等,就可从根本上解决土壤退化和缺水、农牧业废弃物和化肥污染等问题,使各产业达到绿色优质高产高效。

第四,应用生物配套新技术,成倍、成十倍地增产饲草饲料。一方面充分利用草原、草山、农闲田、疏林隙地、荒漠及盐碱滩,广种优良高产牧草(如籽粒苋、饲料桑、杂交狼尾草、紫花苜蓿、柱花草等),配以牧草快速高效低耗清洁烘干和特种微生物菌剂发酵等技术,实现饲草料商品化生产;另一方面,要将野生杂草、各种秸秆、工业和城乡废弃物转化为优质饲草饲料(如小球藻蛋白饲料),用来养殖可使饲用粮减少1/3~1/2,腾出三亿亩左右的耕地增产人用粮。这就从根本上化解人畜争粮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又能大幅提高养殖业质量和产量,充分满足畜产品物美价廉的需求。同时有充足的饲草,也解决了牧区畜牧业发展和草原减负生态平衡问题,从而实现邓小平构想的种草兴牧、牧区兴旺。

第五,生产体制改革创新。各产业都建立农(牧)户联合或农户与企业联合经营的农牧工商一体化的新型经济联合体。或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的股份制混合经济体。使农牧民直接参加到初级农畜产品的加工、商贸两大产业中,享受到二、三产业增值的效益,从而成倍增加收入。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个体分散、生产初级产品产值低、收入少和城乡贫富悬殊问题。实现了邓小平构想的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第六,五大产业在农、林、牧、草、沙、渔区兴起,将带动当地工业交通、商贸金融、文教卫生、信息通讯、生活设施和社区建设等各行各业全面发展,从而逐渐形成新兴中小城镇,其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既可赶上大中城市,甚至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这不仅解决了目前乡村农民外流和硬拼城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更为农村建设小康和“三农”现代化,以至消灭三大差别,开辟了切实有效的科学途径。这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也将是世界未来农业发展的榜样。

(八)几点建议:1.建言上书,立为国策。2.办讲座,建系科,编教材,培育专门人才。3.针对现实建立科研课题,深化理论实践探索研究。4.联合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各类产业基地,示范推广。

(作者:国务院颁发农业技术突出贡献证书及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驻会名誉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专委理事,中国特产采购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荣誉院士。)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