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安食讯网 > 总站 > 食安理念

中国试点土地“修养生息”提升食品安全

发布时间2014-02-08 13:33:34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中国食品安全网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过度地使用土地、水体、湿地等自然资源,使承载中国农业健康发展的资源被严重透支,并从源头上引发了一系列农产品安全事件。

为此,201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农业问题专家表示,此举旨在让以土地为重点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到注重生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使超载的环境得以“喘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近年来,以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化学品污染等工业污染,一起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农业资源过度、不当利用,不仅使农业基础资源不堪重负,也影响了农业安全。

去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中国土壤污染十分严重,估算全国中度、重度污染土壤约5000万亩,而且基本在经济发达地区、鱼米之乡。

据环保部门监测,在中国生态高度敏感的三峡库区,近年来,虽然长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库区部分支流水质却逐年变差,有的河段连续数年暴发蓝藻。主要原因是,农业化肥和畜禽养殖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滤进入水体,导致河流总磷、总氮超标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与三峡库区严重的农村面源污染类似,在中国不少地方,各类重金属、化工废料、农药、地膜等污染,也在影响着农村耕地、水体和湿地,并成为近年来部分地区发生农产品农残超标、“镉米”等安全事件的源头隐忧。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课题组调查,中国化肥使用量位居全球第一,单位化学农药的平均使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5~5倍,农药过量使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中超过50%。

郑风田表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中国农业生产领域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对农业资源保护的严峻现实。

在中国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可承受力遭遇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开展农业资源修养生息试点,试图通过整治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真正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规划,从2014年开始,中国还将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郑风田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对农业资源的“修养生息”,体现出中国对农业资源认识和利用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业发展不能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权益,一方面要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发展品质和质量,实现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对过度使用的农业资源进行“休养生息”,将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对该改种的就改种,主要是指对土地的重金属污染、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的土地,要适当改种。二是该退耕还林的,比如现在还有很多陡坡地,超过25度的就要退耕。

“重金属耕地退出食用农产品生产是第一步要做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要将这些生产超标农产品的耕地退出稻谷的生产,也退出其他食用农产品的生产。

同时,中国对土地“休养生息”还要依靠科技创新,可以在水源保护区、水体严重污染流域和高污染风险脆弱地区,鼓励和推动对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的采用,对造成严重环境影响的不规范生产行为进行指导、监督和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郑风田还表示,5000万亩污染土壤只占全国20亿亩耕地面积的一小部分,而且“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污染土壤全部停止耕种,因此此举不会引起粮食产量和价格的波动。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