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嫡传艺人吕虹霞继承传统创新技艺 高密扑灰年画年市

发布时间2015-02-05 11:50:58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日志

吕氏扑灰年画传人吕虹霞在绘制年画。吕富摄

12月10日上午,记者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吕氏扑灰年画第7代嫡传吕虹霞处得知,随着新年的临近,“家堂”和“财神”题材的年画生意越来越红火。她的作品因风格清韵淡雅,构图唯美,情趣浪漫,深得客户的喜欢。而从事扑灰年画绘制的艺人太少,致使出现了货源紧缺的情况。

扑灰年画市场火爆

12月10日,记者在高密市小康河文化市场的一家名为“吕氏扑灰年画”的两层门店里见到了吕虹霞,33岁的她面容姣好,热情地招呼记者进门。记者看到,正对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幅《文财神》的年画,其他两面墙上挂满了年画,通往二楼的楼梯口处立着两张2米多的大画板,上面贴着4张正在勾线的“家堂”年画。

吕虹霞告诉记者,农村保留了很多传统风俗,年味很浓,家家都要供奉“家堂”和“财神”。她说:“‘家堂’年画以清朝为背景绘制人物和景物,并按辈份填写上家族中已故人员的名字。”

“过去在农村对年画的需求量较大,现在城里人也意识到它的文化价值,开始收藏、馈赠亲朋。”吕虹霞说,原来祖辈画年画只是为了营生、为过年过节装饰所用,而如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人们开始把扑灰年画作为礼品赠送好友,市场需求量增大。

吕虹霞说,自己刚刚绘制完毕一幅高1.5米的孔子全身画像,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而绘制其他小幅年画也比较费时间,再加上从事这一传统技法的人数不多等原因,导致市场上扑灰年画经常供不应求。

距今已有600多年

“扑灰年画的渊源历史在地方志史中无记载,据传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吕虹霞边说边在画案上铺开了一张宣纸,把用炭棒画好的灰稿敷上,扑匀,稿样就留在了宣纸上,这就是“扑灰”。

吕虹霞说,一张灰稿可以扑五六张,还可以在扑好的画稿上,用炭棒再描摹一次,翻扑在另一张宣纸上,两两相对,在绘制“麒麟送子”等需要成对出售的画作时,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吕虹霞告诉记者,高密扑灰年画分为行货、细活、精品三种,画风格古朴典雅,色彩艳丽,富有生活情趣。题材以祈福纳祥的传统内容为主,包括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历史典故等。

据吕虹霞介绍,她的家族从事扑灰年画绘制的具体时间她讲不清楚,爷爷吕清溪并没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加上年事已高,只能画些传统的、大众的品种。父亲吕蓁立对扑灰年画的质量要求很严格,一幅作品要画半个月到三个月。谈到自己时,她谦虚地说:“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拿出我和父亲的作品,别人可能看不出来什么,但我自己很清楚差距还是很大。”

古老工艺推陈出新

“精品扑灰年画的人物作品,最关键的是画头脸,这是最细微最需要用心的地方。”吕虹霞说,作画时要把人物脸的部分先粉一个洁白的脸型,然后巧妙地勾画眉眼、五官,再敷彩,涂明油,给人强烈的肉质感,这是扑灰年画独到鲜明的特点。

吕虹霞拿出两幅仕女画告诉记者,她与父亲在刻画女性方面的区别。“我爸画的脸胖眼圆,我画多是娇羞的小女子。”吕虹霞说,可能是年龄和审美观的不同,父亲吕蓁立喜欢刻画传统的女性形象,而她自己则喜欢塑造有女人味的女性。

吕虹霞自信地说:“我觉得我画的女性比我爸画得漂亮,女人画女人才有女人味。”她告诉记者,虽然有些方面确实不如父亲吕蓁立的功底深厚,但她的画都是根据自己的心得来处理的,而且在色彩上从不采用单一的颜色。“我的画上所有的颜色都是调出来的,绝不用纯色。”吕虹霞告诉记者,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她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面感觉淡雅、脱俗。这归功于多种颜色的调和运用,这也是她的一大创新。

责任编辑:朱雪娜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