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食安办调研组:坚守诚信 捍卫食安

发布时间2014-04-09 09:38:40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食安办调研组

诚信,是食品安全的基石。按照国务院食安办、中央文明办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市领导的指示,长沙市食安办于4月份开始,组织各区县(市)、各级主流媒体开展了“食品安全

诚信守望”大型新闻公益宣传活动,同时由市食安办主要负责人带队对食品安全诚信建设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为推动全市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必损”的利益导向和“明信知耻、惩恶扬善”的道德风气,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思考。

营建食品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环境

一、以质为鉴诚信向好。目前,全市获证食品生产企业1195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2家,食品经营主体36562户,餐饮服务机构20838家。近些年来,各级各监管部门从基本食品着手,抓源头、打基础,重惩治、严打击,建机制、促长效,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总体合格率由2009年的90.2%提升到2012年的97.81%,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这不仅说明全市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向好,还说明了绝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诚信自律、依法经营。

二、诚信制度不断完善。近些年来,各级各部门在推进食品安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措施,取得了一些好经验,基本上形成了用制度管诚信、用制度管安全的格局。2010年长沙市出台了《长沙市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首次对食品安全诚信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并要求对有不良信用行为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按提示和警示实行分类管理。2012年长沙市工信委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市农业、卫生、食药监、工商、质监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都建立了相应的诚信规范。各区县(市)也推出了不少新举措,取得了新成效,呈现出新亮点。

三、诚信创建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坚持以诚信典型为引领,深入推进食品安全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32家重点规模食品企业成为全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同时通过评议评选,全市每年创建50家诚信道德示范生产企业、100家示范超市(门店)、100家示范餐饮单位,涌现出了一大批诚信典型企业,有的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形成了较好影响。

四、诚信素养明显提升。诚信企业普遍加强员工道德培育,注重员工品格修为,要求从每个员工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做起,企业员工诚信道德素养整体良好。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都注重营造以诚信为本、以法规为准、以操守为重的文化环境,已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内生动力。

五、失信约束更加从严。从2011年开始,市食安办在全市推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五个统一”,每月定期公布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企业名单,并对不合格产品企业定期约谈。创建了食品安全诚信建设信息平台,目前已进入试运行;完善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制度;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同时在全国率先组建食品安全公安执法大队,集中力量彻查大案要案。

正视食品安全诚信监管的“大问题”

在“食品安全 诚信守望”大型新闻宣传公益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真、善、美”,总体上讲就是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是诚信的、依法的,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但对食品安全而言,1%的“假、伪、劣”也是“大问题”。

一、产业水平偏低,食品安全隐患突出。近些年来,长沙市食品产业迅猛发展,但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还不高,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227家,只占获证食品生产企业的19%;现有个体工商户30698户,占食品经营主体的83.9%,而大中型食品批发市场和大中型超市仅占0.12%。数据显示,食品产业“小、散、低”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小作坊,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灾区,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二、经营利益驱动,不良分子以身试法。当下不少食品安全生产经营链条的利益主体,在获取高额利益的驱动下,不再是道德为本,而是利益为先,主观恶意、见利忘义、逃避监管、违法经营,犯罪手段花样百出,甚至出现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网络化、组织化倾向,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屡打不绝。

三、法律制约乏力,违法犯罪成本太低。在分段管理模式下,由于监管环节太多、监管资源分散,以致监管空隙很大、监管效率不高。有的地方监管队伍建设、能力建设、装备建设还比较薄弱,有的监管执法部门履职乏力,责任不明,投入不足;有的地方为了追求政绩,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策略,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而不实、打而不力、惩而不严,进而产生“破窗效应”,引发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四、信用体系滞后,诚信环境不容乐观。在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体现诚信经营原则、配套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偏少。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以企业自愿为基础,一些企业敷衍了事,止于作秀,运行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模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信用档案、惩戒机制和利益调整机制,再加上没有自上而下一体化的信用信息平台,导致信用信息不集中、不全面、不准确、不互通、不共享,很难满足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信用服务的客观需求。

提升食品安全诚信建设的“正能量”

当前,食品安全最大的挑战在于道德诚信的缺失,这正是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病根所在。“治病治根,救人救心。”只有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诚信道德这一“正能量”,食品才会更安全,监管才会更自信。

一、以诚信文化引领食品安全诚信建设。诚信文化是企业诚信建设的灵魂,一流的食品企业,必须依托一流的诚信文化。诚信文化建设要与开放创新结合起来,要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要与提升员工素养结合起来。

二、以诚信体系推动食品安全诚信建设。加快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是推进食品安全诚信经营的制度要求。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创新诚信管理机制,三是建立诚信征集、评价、披露和惩戒体系。同时,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诚信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区域性、行业性诚信信息数据库,着力解决诚信信息不对称、不互通、不共享的问题。

三、以示范创建提升食品安全诚信建设。在当下食品安全标准规范不健全的前提下,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榜样”,并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同行效仿,从而提高整个行业保障食品安全的水平。要结合食品安全的实际情况和本土特色,坚持“创建一个、辐射一片、影响一行”的工作方针,以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为突破口,在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领域,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

四、以惩恶扬善激发食品安全诚信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内外联动的信用惩戒机制,将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作为人们创业、就业的重要前置条件和评估依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

曝光制度,执法部门要刚正执法,重典高压,严管重罚,大幅提高食品安全领域违法成本,真正让不法分子付出惨痛的代价。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强化道德观念教育,培养从业诚信意识,普及信用文化知识,推动道德诚信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和全覆盖。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