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4-03-24 11:12:12 | 进入和平论坛 来源:互联网

一、食品行业安全事故频发信誉度受到质疑

近几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阜阳劣质婴幼儿奶粉案、广东假酒中毒案、四川的毒泡菜事件、苏丹红事件等等这一系列的案件,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食品行业安全事件的频发让我们感到了食品这一人类的必需,已经开始危机到人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医学界已证实,人类常见的癌症、畸形、抗药性、青少年性早熟等等问题以及某些食物中毒,往往与畜禽食品中的抗生素、激素及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有关。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心理,引起了相当程度对食品行业的不信任。200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几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对于具体的食品问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最令他们感到担心。其次是“假冒知名品牌的食品”,选择这一项的人达到了21%。论文百事通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您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数人选择了“不法食品生产企业和个人利益熏心”,该选项的获选率达到87%。众所周知,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拥有不错的利润空间,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激烈异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无法摆正心态,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道德缺失导致竞争心态失衡,从而引发了企业的食品安全危机。其实,自古以来,经营食品生意的,都会把卫生和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只有做到这最基本的要求,才能真正赢得顾客的心。然而,一些不那么可以搬上台面的所谓“行规”正在慢慢浮出水面。诸如提前标注生产日期这样的丑陋事情发生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行业,令人担忧。

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少数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我们可以说是偶然,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却有着必然的原因。对近几年发生的比较典型的,危害比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整理后我们发现,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标准问题。食品安全标准应成为确保百姓放心消费的有力屏障,但目前我国食品标准不仅总体水平偏低,而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重复交叉甚至相互矛盾的现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症结。实际上,我国食品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构成。目前,我国共有1070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1164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为了适应进出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大头娃娃”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有关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国家发布的“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标准”竟达40多个,仅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就有5个。同一个企业产品在有的检测中为合格品,而在另外的检测中又变脸成为不合格品,类似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二)监管不力。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将近10个部门,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的工作人员总数已经达到百万之众。但由于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各执各的法,缺乏协调和联动,严重削弱了监管的整体效能。多头执法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推诿中消耗掉,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落不到实处。政府执法部门众多而又互相扯皮,造成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打假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市场监管漏洞。(三)机会主义。监管不力是标,机会主义是本。标准再健全,监管再有力,如果企业自身不自律,为了利益最大化,要冒道德之风险,那也是防不胜防。所以,企业自身是根本,是内因,起主导作用。很多生产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降低质量标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食品添加剂超量,重金属超标现象非常严重。造成食品企业机会主义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三、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机会主义产生的原因

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假定是经济人假定,认为人具有自利性,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指出,在缺乏有效的约束条件下,人总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行为人的信誉特征取决于过程中对约束条件的态度,追求自利性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理性也是经济人假定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理性,是指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选择的方案中,总是会作出他所认为是最佳的选择。同时,由于人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导致人只可能具有有限理性。威廉姆森认为有限理性是缺乏完备合同的原因。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合同不完备的情况下,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就可能出现机会主义。因此,人的有限理性也是出现机会主义的原因之一。由于利己的动机和有限理性,人们在交易时会表现出机会主义的倾向,企图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利益,如不履行合约中规定的义务,以信息优势欺骗对方等不道德的行为。如食品企业处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擅自提前已经过期产品的生产日期,以信息优势欺骗消费者。

还有可能出现机会主义倾向的是,博弈双方处在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博弈环境中,典型的“囚徒困境”,就是俗话说的“一锤子买卖”,即这种博弈只进行一次,双方不需要考虑以后的利益,因此基于自身最大化的考虑,它就会采取机会主义的战略。由于利己性是人的本性无法改变,有限理性约束起来成本比较大,因此我们就考虑从改变博弈环境入手,来约束机会主义。博弈论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如果博弈是重复、连续进行的,那么双方都不会为了占一次便宜而牺牲掉继续合作、长期获利的机会,双方都会选择诚信与合作。由此可见,要想使诚信成为博弈者的主动选择,关键是要把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性博弈。张维迎对此的解释是:每一个参与人尽管在选择合作时可能面临被对手出卖的危险,但是如果不合作则暴露了自己的类型,从而失去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如果对方是合作型的话)。因此,如果博弈重复次数足够多的话,出于对未来的考虑,每一个食品企业都应该尽量树立自己合作的良好声誉,以获得消费者同样的回报。这就把研究引向了企业声誉的构建。

四、改变博弈条件,建立声誉机制

在重复博弈中之所以会形成合作均衡解,是因为在重复博弈中合作已经成为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手段。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能够实现交易双方长期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最大化的人们,在权衡背叛所获得的短期利益与合作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时,自然会向长期利益倾斜,为谋求长期利益的最大化而合作也就是必然的。因此,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博弈主体间的信用机制,产生合作均衡解,否则将会被淘汰。在这一过程中,重复博弈的双方都将重视与诚实、信誉有关的声誉,即使是非合作类型的参与者,为谋求合作产生的长期利益,也会选择合作而非背叛。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只要未来贴现值大于背叛所获得的短期利益,企业就会有动力为建立和维护自身的信誉而投资。机会主义的行为是对声誉的背叛,而声誉的建立则无疑是对机会主义的摈弃。声誉主体为建立和维护自身的信誉而投资所形成的诚实守信的良好声誉,不仅对于已有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而且对于新的合作伙伴和缔结新的合作关系均意义重大。因此,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声誉的建立和维护其实是最优的选择。

吸收国外公司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食品行业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食品企业的声誉机制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共同的价值观。这是核心和基础,企业的信仰必须遵循产业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我国现在的食品企业之所以出现一系列的危机,与他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的原因是企业树立的价值观一开始就是违背道德标准的,以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利润为其最终的价值实现;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企业树立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但没有得到相关利益人的认同,比如说员工,这就很难最终实现。因此,在这里我们强调,要想企业在市场中赢得消费者的声誉,必须具备以道德标准为导向的共同价值观。(二)远大的愿景。任何以短期利益为导向的企业都不会有远大的愿景,只有关注长远利益的企业才会树立远大的愿景,避免机会主义。一个美好的愿景能激发人们内心的感召力,激发人们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树立远大愿景的企业才会注重它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才会与相关利益者共赢,才会关注自己的社会声誉度,因为它注重的是长远,这也就是百年企业或是老字号容易赢得人们信任的魅力所在。(三)双赢策略。对于企业来讲,只有与顾客、员工、供应商、加盟者等相关利益者形成一种双赢的关系,才会形成网络效益,同时,相关利益者对企业来讲也是一种监督和约束。(四)道德责任感。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一个企业的价值,不单单是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还应该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这是企业价值的两方面。企业只有让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才可能真正发展、繁荣。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结论

食品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食品标准混乱、政府监管不力、企业机会主义倾向严重,因此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讲,我们要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建立食品行业的信用体系。但是我们也看到,在食品安全这一问题上,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但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屡禁不止。因此,如何从企业自身着手,从源头出发加大企业的自律,约束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促使其注重长远利益而诚信经营,构建食品企业的声誉机制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培训网食品安全综合服务平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